- A+
1.理论依据的局限性
三大索引(SCI、EI、ISTP)自从被引入科研成果评价中便引来讨论。大家在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三大索引和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都是文献集中分散规律:“大量引文所引的文章,出自少数期刊,而其余少数被引文章则分散在大量的刊物上”。这一规律显示文献的发文量存在一个核心区,少数(核心)期刊所覆盖的是大部分最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因此,利用它可以很便利地以较小的成本网罗大部分的有影响的科技信息。它是为应对二战后信息爆炸而产生的,被图书情报界用作规划馆藏的有利工具。SCI的出版初衷,在于为二战以后文献急剧膨胀情况下的美国科学家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检索工具,以满足其对于科技信息服务的更高要求。后被普赖斯引入用于科学活动规律性的研究。
由此它在微观评价个人科研成果上便先天不足,因为它的产生是解决如何在大量期刊中选择富有价值的期刊,而并非出于科研成果评价需要,因而将其引入作为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标准必定存在着先天的缺陷。
2.三大指标局限性分析
索引收录论文数量、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引用率是利用三大索引(SCI、EI、ISTP)评价个人科研成果的三大指标。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也存在局限性。
(1)收录数量。科研成果有时是不能以数量计的,牛顿、爱因斯坦的一个定律胜过论文无数;何况即使三大索引中确实包括了许多各个学科中的权威杂志,但也杂有水平不怎么高的杂志,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杂志因为种种原因不被包含(我国中文版期刊在SCI中仅仅2种)。
(2)期刊的影响因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定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但只能代表该期刊的整体水平,并非它的每一个栏目、每一篇论文;同一期刊上论文质量的差异因种种原因有时可以很大。因此,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核心期刊之间的论文质量固然存在差异,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间、影响因子高低不同的期刊之间论文质量却也并非存在绝对差异。同时引用的复杂性对影响因子本身的准确性也构成影响。
(3)引用率。通常情况下,论文的引用率越高,则论文的质量被认为越好。但由于引用行为动机的复杂性,使SCI的引用率统计数字也不能绝对可靠。谀引、漏引、误引、不恰当自引等现象存在,便影响引文统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时期里引用也会存在不可比性,有些因观点错误被批评、有些因一段时期的热门学科或热点问题被引频次相当高。
此外,三大索引(SCI、EI、ISTP)来源期刊地区分布不平衡、语言障碍、轻视应用研究及其归誉方式等,也影响它的公平性。
3.结论
科研成果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纯依赖于索引工具,既反映了我们对科研成果的客观评审缺乏有效的手段,也显示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标示人们渴望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也不排除一些人对SCI等工具的误解或曲解。(本文节选自:《长沙大学报》第17卷,第3期,作者:陈祺。)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